嘉義布袋地區由於地層下陷,造成淹水危機,當地政府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將淹水地區規劃為溼地公園,平時為一遊憩地點,可提升當地人文特色與觀光價值。時事報導節錄如下:
以下文章節錄自地層下陷資料網,完整文章請見http://www.subsidence.org.tw/news_detail.aspx?ID=103
-------------------------------------------------------------------------------------------
廢鹽灘闢濕地 布袋築生態防線 2009/4/7
〔記者楊國棠/嘉義報導〕嘉縣獲營建署補助款,將台鹽廢鹽灘規畫成「布袋濕地公園」,進而結合濱海帶狀景觀,以生態保育理念、低密度開發方式,構築兼具觀光、保育和教育功能的「生態防線」,讓「水患」變成「水利」。
自由時報
-------------------------------------------------------------------------------------------
首先,帶領大家來了解幾個關鍵字:
★ 溼地:
溼地處在水域與陸域之間的交會地帶,是一片長久受到潮汐、洪水淹沒的土地,包括了鹽水及淡水沼澤、草澤、林澤、河口、水塘、低窪積水區和潮汐灘地等等。濕地可區分為沿海濕地與內陸濕地:
(一)沿海濕地
主要包括海岸沼澤、泥質灘地及紅樹林沼澤等等,主要是隨著海水潮汐運動而存在的濕地生態體系。
(二)內陸濕地則主要是因為雨水、地下水、伏流水、非感潮河段或溪流、湖泊
及池塘所形成的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淡水沼澤、淡水池塘、灌木沼澤、低地闊葉林、木本森林沼澤等。(節錄自http://www.wetland.org.tw/trip/class/wetland/wetland-1.htm)
★ 布袋
布袋鎮位於台灣嘉義縣西南沿海,北鄰東石鄉,東北連朴子市,東南連義竹鄉,西濱台灣海峽,南隔八掌溪接台南縣北門鄉。本鎮位處嘉南平原之上,地勢低平,係由八掌溪多次沖積而成,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產業以漁業為主。
時事重點討論
嘉義布袋將地層下陷造成的淹水地區改造為溼地公園,這與其他地區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筆者將重點歸納如下:
一、「水患」變成「水利」,一種樂觀的操作方法
一般認為,土地一旦被海水所淹沒,便成荒地,不得不放棄。然而布袋卻能
看見其中的價值。將台鹽廢鹽灘規畫成「布袋濕地公園」,進而結合濱海帶
狀景觀,蔚為觀光新景點。無疑是種「因禍得福」、「逆向操作」的創舉。此
舉的確是能夠發人深省,給人許多新的想法,足見當地適應地層下陷的積極
態度。
二、兼顧觀光、保育與教育,一種複合式的經營思維
雖然是因為地層下陷所形成之溼地地形,但當地政府可不是以草率的態度來
經營,是經過規劃的,濕地公園將朝著兼具觀光、保育與教育的方向開發,
建設內容有賞鳥平台、仿蚵棚人工浮島、人工溼地、生態水圳和自行車道等,
預計今年底可以完工。如此看來,該公園無疑是個濕地樂園,如果規劃得當,
相信將會爲當地帶來許多商機。
三、帶入「生態防線」的觀念,賦予生態保育價值
除了看中了當地的經濟開發價值之外,也看重當地的生態保存,採用「生態
防線」概念,運用自然生態工法,進行規劃與設計。此舉令人相當期待,筆
者認為其中有個思維,可以供大家思索,是不是當一片土地到了人類無法使
用的時候,才得以回歸自然呢?若是站在大自然的立場看這件事情,還真是
感到人類的投機,若以人的立場來看,可真是物盡其用、地盡其利。
延伸思考
掌握了上述幾個重點之後,不知在各位的腦中是否已經浮現出了許多想法呢?在這裡我提出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爲什麼布袋可以這麼做?其他沿海地區不行嗎?是因為布袋地區地形條件符合?
二、您可有更好的土地利用方法呢?
結語
無論如何規畫,追根究底,這片土地的命運都是因為地層下陷的關係,而發生改變。人類依賴土地,對於土地所發生的變化當然深受打擊。此次的「布袋濕地公園」的闢建,可視為當地因應地層下陷所進行的重要工作成果展現,這種讓「水患」變成「水利」的做法實在頗有新意。大家好好期待溼地公園的落成吧!2009.9魯道夫 徐
招潮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