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水資源的認識 教案分享


一、教學指引










































活動名稱



5-1地球上的水



適用對象



國小三年級



教學時間/節數



40分鐘/1


 



教材



康軒5-1地球上的水



九年一貫領域能力指標



1-4-5-2 由圖表、報告中解讀資料,瞭解資料具有


        的內涵性質。


1-4-5-4 正確運用科學名詞、符號及常用的表達方


        式。


2-4-3-2 知道地球的地貌改變與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的變動及彼此如何交互影響。


2-4-3-4 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相關地位。


2-4-4-1 知道大氣的主要成分。


2-4-4-2 探討物質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的知  


        識。


3-4-0-6 相信宇宙的演變,有一共同的運作規律。


7-4-0-1 察覺每日生活活動中運用到許多相關的科學概念。



教學目標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以及水資源的問題。


2.       知道海水中主要鹽類的性質及形成原因。


3.       體認海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保護海洋就是愛護生活環境。


4.       了解湖泊與河川的形成過程,它們的功能均有利於人類生活。


5.       知道湖泊通常與河川相連,在臺灣的氣候環境下常形成淡水湖。


6.       了解冰川的形成原因,且冰川亦可能成為水資源。


7.       能說出地下水的儲存方式,並知道地下水的水面高度會因為許多因素而改變。


1.     8. 知道臺灣部分地區有超抽地下水的現象,及超抽地下水所帶來的可能災害有哪些?



課前準備



準備一段淹水新聞播報影片(或與水患相關)


準備地層下陷相關媒體(短片或圖片)



 



教學活動



時間(分)



影片運用


 



其他教學


資源運用



第一節



引起動機



1.        先詢問學生是否玩水或是在海邊戲水的經驗,請學生發表戲水的地點與心得。


   藉以引起動機,並讓孩子查覺海水與淡水


   的差異。



3


 



 



 



教學內容



2.       以「請問哪裡的海水最鹹?」引入各海域鹽度變化的範圍,以問答的方式檢驗學童是否已經明海水鹽度的變化關係,例如:降水量多的海域則鹽度低、蒸發量大則鹽度高,以及河水注入海水處鹽度低等。


3.       以「河水和湖水會不會鹹?」帶領學童思考湖泊形成的原因,並藉由詢問以下問題來驗收:陸地上為何會有低窪地區?而形成湖泊的原因為何?湖泊的水一定是淡水嗎?


4.       介紹臺灣地區湖泊,以「日月潭是淡水湖還是鹹水湖?」來激盪學童思考,在強調台灣多屬於淡水湖,並以桃園當地埤塘為例加以說明。


 


5.       以水循環雨水的三態變化,導入河川的成因時。


 


6.       以最近的淹水事件為例,教師播放淹水新聞畫面。並且告知學生水患的防治方法,再提出當前台灣河川整治的實例當做結語。


 


7.       教師揭示地層下陷媒體,然後問小朋友:「怎麼會這樣?跟水有關嗎?」再引入地下水的觀念,解說影響地下水面高度的因素,以條列式接式於黑板上。


8.    最後的時間,請學生討論如何愛惜水資源並且防治水患與地層下陷。


 



3


 


 


 


 


5


 


 


 


5


 


 


 


5


 


5


 


 


 


5


 


 


 


9



 


 


 


 


 


 


 


 


 


 


 


 


 


 


 


水患影片


 


 


 


地層下陷影片或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老吉 的頭像
    徐老吉

    徐志吉老師的教學天地

    徐老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